作为我国农牧业大区的内蒙古,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使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凸显。全区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着力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直播“带货”打通供需“肠梗阻”,消费扶贫机制搭建产销“点对点”,擦亮品牌让农畜产品焕发“新活力”……一系列硬核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助农直播“带货”成为新业态
最近,通辽市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成了“网红”。在直播平台快手上,身着蓝色蒙古袍的他,交替说着汉语和蒙古语,直播“带货”牛肉干等各式农产品,粉丝超过100万。“十几次直播销售额就有十几万元,相当于线下门店一个月的销售额,最高一次直播卖了近2万元。”他高兴地说。
几个月的密集直播,让不少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尝到了甜头,各地也开始探索长效机制,让直播的“小打小闹”成“气候”、成“常态”。直播过后,赤峰市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难掩兴奋:“花钱做广告、四处跑市场对贫困小山村来说太不现实,网络直播真是一个好渠道!”她申请了个人的“带货”账号,用心建立自己的“带货”粉丝团,“这条道咱要好好经营!”
“内蒙古巧用直播、善用直播,已经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上发挥很大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冯爱霞认为,“嘎查达、村主任化身‘带货’主播,为特色产业振兴、农牧民增收和精准扶贫提供强劲动力,也进一步扩大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
整合资源打出消费扶贫“组合拳”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现代农业设施园区的加工车间里,一台台机器发出隆隆轰鸣声,赶制一笔来自北京的杂粮订单。原来,疫情发生后,北京林业大学派驻远新村的第一书记张骅,与其他3名京蒙扶贫干部组成临时党支部,打电话、开视频会,为远新村争取来一笔30万元的订单,使得疫情期间村里的扶贫产业未受影响。
京蒙协作是内蒙古消费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内蒙古印发了实施意见,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购买行动、流通和销售渠道畅通行动、农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休闲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等4大行动,全面推动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内蒙古的消费扶贫不强摊指标,一头连着供给端,一头连着需求端,在合作共赢中建立长期稳定的农畜产品直供直销关系。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村贫困户袁军说,尽管当地的马铃薯不施化肥口感也好,但一直以来销售不畅,农民增收不明显。去年开始,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的扶贫干部多头对接买家,经过精美包装,绿色、营养的马铃薯销路畅通,价格也翻了一番。
内蒙古的消费扶贫聚力于品牌建设、渠道建设、机制建设,为优质农畜产品培养稳固的市场。内蒙古扶贫办主任么永波说:“内蒙古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聘用贫困地区工勤人员,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直供直销进食堂活动,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
实施品牌战略让“蒙字号”更响亮
内蒙古是全国5大牧区和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具有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近2000个,但知名品牌数量少、影响力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永强介绍,近年来内蒙古建立长效机制,着力从四个方面推动“蒙字号”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做好绿色产业、草原文化等重点、特色产业品牌发展的培育保护;激发品牌发展的主体责任;营造“人人重视品牌、人人创造品牌、人人享受品牌”的良好氛围。
走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乡间公路上,道路两侧的农民们热火朝天地进行水稻插秧。近年来,兴安盟下大力气打造“兴安盟大米”这一品牌,建立了严格的产品标准,凡达标企业都可以使用“兴安盟大米”品牌标识,品牌的知晓度和市场占有率迅速打开。目前,“兴安盟大米”畅销北上广深,用标企业达31家,共带动900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5户。
通辽市的“科尔沁牛肉”、巴彦淖尔市的“三胖蛋瓜子”……“我们要把‘内蒙古’这三个字作为品牌来建设好,为好产品搭建通往广阔市场的通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好产品不能只有自己知道,要推动‘蒙字号’产品国际化传播。”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丽华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