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小康路上的奋斗者来说,经历的酸甜苦辣各有不同,但最终收获的一定是幸福味道。7月22,《内蒙古商报》、新华融媒“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组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玫瑰营镇玫瑰营移民新村 ,共同破译他们的小康生活幸福密码!
大棚种植
小葡萄串起致富路
一座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一支支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在巴音塔拉镇水泉村,记者被眼前一座座大棚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探究里面有什么好宝贝。走进葡萄大棚,迎面就能闻到一阵阵果香,葡萄架上,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了枝头。
走进水泉村设施农业的大棚中,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49岁的村民景军丝毫不在意这又闷又热的感觉,专心侍弄长势正旺的葡萄苗。想到葡萄成熟卖个好价钱,景军不禁喜上眉梢。
景军告诉记者,家里有两口人,种了九亩大田杂粮玉米等,从2017年开始种植葡萄,2018年开始采摘销售,农闲的时候去外地打点零工,一年的收入在3万多元,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经济上去了,吃穿不愁,很幸福。
规模化种植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来到水泉村的蘑菇种植基地,处处都能感受到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耳闻目睹的景象无不令人振奋。香菇大棚内,整齐划一的架子上分层“躺”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香菇菌棒。星星点点的香菇爬满了菌棒,争相生发,长势喜人。工作人员将菌棒进行翻转、采摘,动作娴熟,各环节有条不紊,整个香菇种植区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察右前旗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陈禹铭介绍, 2011年,开始搞大田种植,种甜菜、马铃薯、玉米,后来经过培训学习,考察市场,交流学习,慢慢把大田农业转变为设施农业。因为大田农业有气候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风险太大。而设施农业只要技术好经营好管理好就能盈利。今年种植16个大棚的香菇,年产在200吨左右,销售主要是在乌兰察布市的惠民园,有些品种外地的人就来收了,大概一两块钱,好一点的一级品市场就是5块钱,如果是更好一点的花菇就是8块钱。只要管理好经营好就能盈利,目前的菜蔬市场比较稳定,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菜蔬价格普遍偏高。如果按一斤3块钱左右计算,16个大棚收入在60万左右。在用工方面,大棚香菇常用工20多人,其中精准贫困户4户,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陈禹铭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大田农业转变到现在的设施农业, 经过多年的经营种植管理和学习,觉得设施农业比大田效益较高,以后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加入“农户+合作社”的利益合作模式,销售、收购统一管理,把蘑菇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做起来,争取让村民、贫困户、务工人员收入进一步提高,这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就更足了,当地设施农业也向着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宏如介绍,水泉村有耕地3600亩,都是水浇地,一直有种植蔬菜的历史,从80年代开始就种植蔬菜,2008年政府号召发展设施农业, 3名党员带头,建起11座温室大棚,因冬天可以生长出蔬菜而逐渐取得村民认可,村民积极性日渐高涨。2013年通过京蒙对口帮扶,又建立起100座温室大棚,紧接着民丰薯业也在这里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了1000亩耕地,建起400座大棚,发展马铃薯育种。2014年底,我们的大棚将近有600多座,2015年通过京蒙对口帮扶又建起72座,现在大棚总共达到840座。主要以种蔬菜为主,当时种蔬菜价格不太高,蔬菜跟着市场行情走。现在转变了思路,开始搞采摘,种草莓、葡萄、桃子、西红柿、配套的西瓜、香瓜等等,村民的收入也更高了。
跨镇搬迁
美好生活从这里启航
走进察右前旗玫瑰营新建移民新村,道路平整干净,院落整齐划一,房屋宽敞明亮,徽派建筑风格分外抢眼。这个新村集中了生活困难的15个自然村的167户贫困户,实施了“一户一房一棚”政策,解决了“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实现了住上砖瓦房、走上平坦路、吃上放心水、用上安全电、小病不离村、活动有场所、购物有超市的美好生活。
移民新村建成于2017年9月,共建移民安置房167处,还建有日光温室167座,总投资达4708万元。每户贫困户出资8万元,分配一套住房、一座大棚,其中5万元由政府协调金融贷款,政府全部贴息,其余3万元由农户自筹。
大棚里如小皮球般的西瓜挂满枝头,葡萄延绵成片;村民们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走进贫困户高大爷家种植葡萄的温室大棚里,高大爷在照料着他的大棚。高大爷高兴的说道,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政府都派技术员指导,手把手教,直到会为止,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在年收入达到三万元左右 。
与大棚相匹配的是一排排整洁的徽派建筑小院。48平方米的住宅,地暖加上下水,外带一个216平方米的院落。从4公里外的东花村搬来的贫困户张俊芳正在打扫家,只见屋内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沙发、茶几焕然一新。她高兴地说:“以前住在村里面,我和老伴都有病,因病致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政府给我们两个人都办了低保,我又在村里做清洁工一年收入6000元,加上大棚租出去一年收入5000元。现在虽然脱贫了,但扶持政策一直都在,感觉生活很美满了。总的来说,现在的政策好,政府各方面都照顾的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很幸福。”
记者了解到,移民新村每户配套1.2亩的温室大棚,采取农户自主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模式。目前,贫困户自主经营的有98座,主要种植以采摘为主的草莓、葡萄、西瓜、圣女果等;其余69座大棚由政府引进龙头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借助京蒙帮扶的机遇,引进北京老宋瓜王,承包大棚50座,种植了市场前景较好的日本L600精品西瓜,共吸纳本区域内36名贫困群众就业,农户可以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掌握技术后,自行种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移民新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农户自主经营的大棚年均收益从2018年的15000元增长为现在的35000万元,种植收益翻了一番多;租赁经营的大棚每棚每年租金5000元,同时农户可就近打工,通过“租金+佣金”的模式,户均年可增收20000元左右,实现了易地搬迁贫困户有家也有业。
全面小康,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年来,察右前旗围绕走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 脱了贫不满足,一定要致富!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步行就能上班,农闲时到村委会活动中心休闲健身……透过村民们的朴实话语,灿烂的笑容,不难感受到,在通往小康生活的路上,每个人都充满劲头,美好的日子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