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避暑之都乌兰察布,来到乌兰哈达火山草原 。无可比拟的纯净湛蓝和辽阔高远令人心潮澎湃,流连忘返。然而,比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现代牧民的幸福小康生活……
7月21日,《内蒙古商报》、新华融媒“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报道”采访组来到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草原脚下的阿达日嘎嘎查,这里以养殖业、牧家游为主导产业,蹚出一条脱贫致富小康之路,让牧民增收有保证,日子有奔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走进阿达日嘎嘎查阿力乌素浩特牧民呼格吉拉图的家,我们不由得为他过上了好日子而由衷地高兴。呼格吉拉图,察右后旗阿达日嘎嘎查一个普通的牧民。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氛围当中,现在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很幸福。”沉浸在甜蜜幸福中的呼格吉拉图笑脸纯真,话语动人。与小时候曾经住过的蒙古包完全不同,他的家宽敞明亮,装修风格现代高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与印象中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游牧生活完全不同,呼格吉拉图现在有三辆车,道路修到了家门口,放牧也实现了现代化。“现在放牧,人坐在家里,手机上就可以查看牲畜的情况。” 提起现代牧民生活,呼格吉拉图透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满足。
当记者问他,究竟是什么让生活在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原本在外地打工的呼格吉拉图感到人生目标很模糊,没有归属感,更说不上幸福感。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吸引下,回到家乡,回到草原,回归了牧民生活。2012年开始发展养殖业,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一年收入就一两万。2018年开始做“牧家游”,一开始是三个蒙古包,后来慢慢发展到现在的6个蒙古包。
推出特色、 品质保证、诚信经营,得到大众的认可。作为一个地道的蒙古族小伙子,虽然上的是汉语学校,但心里对蒙古族的文化有一定的情感, 今年第一次尝试做战车蒙古包,不管是做餐饮还是做蒙古包,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蒙古族的文化一点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蒙古族文化。知足常乐,如今的呼格吉拉图,不但脱了贫,搞起了副业“牧家游”,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一家三口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采访中, 阿达日嘎嘎查支部书记丁克尔扎布告诉记者,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看病难、吃水难,购买个生活用品需要走两个多小时,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牧家游,全嘎查路修好了、国家给的补贴也到位,旅游产业增加了收入,牧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
近年来,嘎查党支部全力打造庙沟浩特“国家级特色村寨”这张“名片”,注重挖掘蒙元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做到文化和旅游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文化馆重新布配;定时举办祭天、祭火、祭敖包等蒙古族传统活动,让游客们欣赏到传统蒙古族习俗,使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协调资金修建砂石路、水泥路,方便了农牧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等。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特色村寨的硬件配套和文化内涵,用“亮点”吸引游客,促进了嘎查民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阿达日嘎嘎查第一书记康成杭介绍, 一手抓党建、一手促脱贫,嘎查利用乌兰哈达火山草原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针对庙沟浩特浓郁深厚的蒙古族民风民俗、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群居村落等等有利资源,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名片”。2017年,嘎查党支部为庙沟浩特成功申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寨”成功后,随着名气的日益增大,看完火山再看“特色村寨”的游客逐年增加,促进了民俗“牧家游”的发展,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
2018年,嘎查争取协调资金3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集住宿、休闲、露营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点一处;2019年,集体经济年收益增加10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7.8万元。通过 “集体经济+牧家游+贫困户”的模式,既达到保护火山草原生态的目的,又壮大了周边三个嘎查集体经济,更带动了周边三个嘎查“牧家游”经济发展。目前,嘎查把“乌兰哈达火山草原管理项目”和“特色村寨”建设发展相结合,开展以“吃特色蒙餐、住蒙古包、赏火山美景,体验骑马射箭、感受浓厚的蒙元文化等民族风情为目的生态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以游助牧、以游促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坐拥草原生态美,共享小康新生活!几年来,察右后旗阿达日嘎嘎查人发挥了艰苦顽强的精神,用他们的双手,让这个被火山草原资源环抱的村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的阿达日嘎嘎查,已成功搭上养殖业+特色旅游“顺风车”,正向着全新的小康生活,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