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关注 “南大门”里的“扶贫气象搭档” 兴安盟:携手同心共绘幸福生活画卷 兴安盟:携手同心共绘幸福生活画卷 这里的村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第3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二   03

兴安盟:携手同心共绘幸福生活画卷

作者:

金秋时节,大地流金。漫步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敖包山农旅融合示范区,满眼都是随风起伏的稻浪;登上观景台俯瞰,远处“兴安盟大米、内蒙古味道”彩色稻画清新别致,展现出诱人的品牌形象。

家住敖包山稻田公园附近的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可新此时也正在自家庭院里忙活着,给水稻锄草、喂牛羊,“生活越来越好,除了种地我还养上了牛和羊,农闲的时候到双特米业干点活,一天能挣100多块钱。”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依托天独厚的绿水青山“金钥匙”,以敖包山为核心区,打造农旅融合田园共同体,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而这仅仅是兴安盟践行新发展理念,踏上高质量建设全面小康的一个缩影。步入新时代,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千方百计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真情实意促团结,经济社会和群众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活力迸发的兴安盟,正在北疆大地上展现幸福生活变迁的美好画卷。

沐浴党恩谋发展

兴安盟,是新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在近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回、满、朝鲜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48%。就在几年前,还是一个“少边穷”地区的兴安盟,今天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走上全面小康之路?

这答案在顶层设计的落地有声中。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抓好学习、准确领会,是兴安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粒扣子”。上党课、作宣讲、搞研讨;说心得、谈体会、开座谈……兴安盟从上到下部署、由点到面践行,一次次学习、一项项举措、一次次推动,落棋弈子,切中肯綮。

这答案在干部群众的统一认识中。记者来到科右前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时,一场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理论宣讲正在进行。屋外,是连绵细雨;屋内,却是聚精会神,60多位党员群众代表围坐在一个个方桌前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学了总书记的讲话很受鼓舞、干劲十足,下一步怎么走我们就有方向了。”“吃透中央精神、时刻对标对表,搞清楚‘干成什么’‘怎么干’,我们才不会走弯路、不会错失良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兴安盟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这答案在脱贫群众的幸福生活中。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常胜移民新村王志玲一家4口曾一直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2017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她和其他贫困户们一起搬进了新村聚居点,开启了新生活。王志玲喜笑颜开地说: “搬了新家,政府还给我们产业扶持资金,让我们发展产业。刚开始我买了19只羊,每年光羊的收益就有2万元,繁殖到现在已经有百十来只了,家里还有30亩地。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现在的好生活啊!”

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一位老党员告诉我们:当年党领导兴安人民干革命、搞建设、谋发展,今天又带领兴安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送科技、帮项目,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村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忘总书记,致富感谢共产党!”

逐梦小康共奋进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也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兴安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的殷殷嘱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全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郭海玉,在政府的扶持下,带头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他们的幸福生活也随着《枫叶红了》被搬上了荧屏。

蒙绣是蒙古族特有的刺绣技艺。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的绣娘白喜荣现在干完农活儿的时候就耗在刺绣上。她拿着《花开牡丹》蒙古族刺绣图纸兴奋地对我们说:“现在,每年仅刺绣一项就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科右中旗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和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起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让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了2000元。眼下,这个旗2.1万多名农牧民从事刺绣工作,在针线交错间绣出了花样的美好生活。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兴安盟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3亿元,全面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政策,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民族医药、民族特色产业建设等项目,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行走在兴安大地,随处可见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走进科右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民俗馆,展厅木门上钉着传统的汉地铆钉,旁边的窗户雕花却是蒙古族风格;展厅内既有汉族喜用的独轮车,也有蒙古族常用的勒勒车;既有汉族的二胡,也有蒙古族的四胡和马头琴;刺绣花纹更是蒙汉图案都有……“历经多年的相处融合,如今这块土地上各民族已难分彼此,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齐心协力,把家园建设好。”科右中旗旗委书记白云海说。

在科右前旗的兴科社区服务中心,宽敞的排练大厅里琴声悠扬,身穿民族服装的居民正在排练安代舞。这个建成于2008年10月的社区,下辖11个住宅小区10580名居民。其中少数民族居民占52%,进城牧民占到31.2%。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习惯了草原上的自由,本来担心进城后没有场地,谁知在社区服务中心里,一样找到了这份快乐。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更提升了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让小康生活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在兴安盟各地,大部分干部群众都会讲流利的汉语和蒙古语,倘若不是各自说出民族,根本分不清谁是汉族、谁是蒙古族。

“团结是不变的初心,幸福是永远的追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兴安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成为兴安盟稳定发展的基石。

绿色发展谱新篇

绿色,生命与希望的象征,是全面小康的底色,也是兴安盟的立盟之本、发展之基。

“以前,我们曾经守着好山水,过着穷日子。”说起过去的生活,63岁的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三星村村民孙显富直摇头。可是自打镇里打造面积5.1万亩集中连片林果长廊,建起年产鲜果汁500吨的果汁加工厂和年贮存400吨鲜果的保鲜库,老孙的“钱景”来了。“100亩果树、110亩苗木,这座‘花果山’每年给我家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呐!”

生态饭才是长久饭。科右前旗绿色发展下的产业探索,让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印证了生态就是兴安盟最大的潜力和优势。

绿水青山的回归,也为科右中旗“做好牛文章”增添了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以前沙化、盐碱化严重,养的羊也多,草场退化,有风就起沙,出门就是荒野漫漫。最多的时候养羊200多只,但一年收入也就5万多元,现在养牛12头,加上30亩地,一年收入最少也十来万。现在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住的也舒心了。”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好特老艾里村民朱刘山一见到记者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生活环境改善了,收入增多,朱刘山推倒了原来的土坯房,盖起明亮的砖瓦房,围着房子周围种植的农作物,风起绿荡漾,一派田园风光。

生活富了,“牛文章”写得更有劲儿了。近年来,科右中旗紧紧围绕兴安盟“两米两牛”的产业思路,将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3%下降到目前的0.13%,“牛文章”牵住了科右中旗脱贫奔小康的“牛鼻子”。

阿尔山市是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尽管遭受疫情影响,这里的旅游季并不冷清。在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文化公司的树皮画制作车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树皮画传承人李艳红正在埋头剪贴制作“金陵十二钗”肖像画,一个个体态婀娜的佳人跃然画上,栩栩如生。“现在游客来得多,我们纯手工制作的树皮画供不应求。”公司副经理贾志岭告诉记者。

“早就从板夹泥房搬进新楼啦。厨房用的都是电器,还能洗热水澡,上厕所也不用去外面了。”放下斧头、锯子,拿起铁锹和镐,砍树人变成了护林员,伊尔施镇林业职工郭永财对眼下的日子心满意足。“阿尔山旅游越来越火了,现在饭店每月净利润1万元左右,下一步我还准备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开特色饭店快速脱贫致富的赵国强喜上眉梢。

好生态也能富口袋。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受益良好生态环境,转型后的阿尔山市全域变景区,红色游、乡村游、民俗游,美丽经济风生水起,贫困人靠吃生态饭脱贫,2019年正式退出国贫旗县序列。

倾力而为,必有斩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坚持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兴安盟各地正展现出“绿富同兴”的好光景,老百姓的日子正越过越红火。

“天上有美丽的白天鹅,地上有哺育我的洮儿河,稻浪草浪绕毡房,羊鞭赶着白云朵……”如今的兴安盟天蓝、地绿、水清、景美,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发出啧啧称赞:北国风光、江南盛景。美丽山水间、兴安大地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曲绿水青山与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正在激昂奏响。

据《内蒙古日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