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健康周刊 通辽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一嗨租车: 让二手车服务 “看得见、摸得着、 找得到” 寒潮来袭 这几招专治手脚冰凉 冻伤后千万别用“土方”治

第8版:健康周刊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07 日 星期二   08

深植绿色资源禀赋

通辽推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

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这里未经污染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绿色资源为发展肉牛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该市拥有2000多万亩森林、3000多万亩草原和近2000万亩耕地,四季的温湿度、土壤成份、水源及降雨条件等都为牧草和牲畜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厚植了优势。

通过多年的发展,通辽市肉牛产业在产业地位、饲养规模、牛群质量、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养殖效益等方面均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在政策带动和市场拉动下,全市肉牛产业养殖规模和产品产能稳步增长,肉牛产业已形成了集种业、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2017年,通辽市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授予“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称号;2018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到“十三五”末,全市牧业年度牛存栏达到29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83.8万头,年出栏肉牛100.21万头,肉牛屠宰加工能力80万头,牛肉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2%,主要指标均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前列。

据了解,早在1953—1956年期间,通辽市就先后引进了荷兰牛和三河牛,采用常温下人工授精技术改良本地牛;1968年,又引进国际上认可的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等作为主导品种进行本地牛改良。经过20多年的杂交选育,1990年,科尔沁牛新品种通过自治区政府验收命名。

近20年来,通辽市黄牛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以科尔沁牛新品种为基础,引进法系、加系西门塔尔种公牛生产冷冻精液,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路线,以纯种扩繁和扩大改良群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核心群选育进度,到2002年育成品质优良的适合科尔沁自然气候特点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并通过验收命名。目前,通辽市黄牛存栏96%属中国西门塔尔牛。2017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通辽市列入东北三省肉牛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区。以此为契机,通辽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

近年来,通辽市结合优势,打造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集群,肉牛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殖环节涉及千家万户,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项目和有力抓手。目前,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51个,超千头嘎查村470个,超百头养殖场474个。育肥牛企业与育肥牛专业户13550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741个,有7个大型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活牛200万头,交易额200多亿元。全市有1260个嘎查村以养牛为主导产业,农牧民人均拥有超过1.2头牛,70%的农牧户依靠肉牛产业增收致富,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32万户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中获益。

肉牛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草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饲草料加工机械设备达6万台,其中青贮收割机1.49万台(自走式青贮收割机944台),全市年打储青干草10亿公斤,青贮玉米种植面积456万亩,苜蓿、燕麦种植面积42万亩,人工草地保有面积102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70%;粗饲料储备总量220亿公斤。据《内蒙古日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