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关注 “七一勋章”获得者|“马背院士”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舞龙灯、踩高跷、赏花灯一个也不能少 阿巴嘎旗:“一站式服务” 让牧民当上了“甩手掌柜”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第4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2 月 15 日 星期二   04

元宵节又被视作“过二年”

舞龙灯、踩高跷、赏花灯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春风扑面,日子打开,今天又是元宵节。让幸福引领生活,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充满情怀的元宵佳节。

《呼和浩特民俗》记载,呼和浩特的民众过元宵节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将元宵节又视作“过二年”,在元宵节这天尤为兴高采烈。

正月十五这天,大街小巷,舞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风俗活动争奇斗艳,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热闹的气氛。但最能震撼心灵的还是那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非遗项目,可谓是独领风骚。

《呼和浩特民俗》里对舞龙灯有如下记述,舞龙灯是元宵节传统的项目之一。 呼和浩特人喜好龙灯,龙灯长的100多米。龙头最重的有30斤。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曾有七龙闹元宵的历史佳话。

踩高跷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曾有年轻气盛的东北士兵扎了1到1.3米的高跷参加民间社火活动,使人们大开眼界。此后,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才真正发展起来,直到跷腿高达2米以上。

土默特左旗的武跷以套路多、难度大著称,绝活跨转式就是在行进中突然转体360度,跳在桌子上表演,十分精彩。

赏花灯在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民国期间的《归绥县志》记述,“自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笼旺火张灯彩,以元宵祭祖。”书中还记载了张罗灯会的民间组织“接灯官”的就职仪式。元宵节期间,接灯官权力最大,他走东串西,可以任意找哪家毛病和罚钱,此款凑集后用于灯会的各项开支。

这些风俗活动或多或少都带有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鲜明特色,即使说在与塞北游牧文明碰撞后融为一体,在表演中仍然带有些许中原文明的特点,不时就会显露出来。

同时,在“过二年”时,呼和浩特各地都会把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的节目展现出来,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脑阁也不例外。呼和浩特的脑阁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绝无仅有的艺术。且平时难得一见,只有在“过二年”时,方能见其真容。

内蒙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仅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40项之多。每一项都蕴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资源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