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此外,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力军”。引进52家“农字号”龙头企业,组建向日葵、果蔬2个产业联盟,培育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攻关22项,培养应用型人才1万多人,形成集种植、养殖、饲料、加工、屠宰、电商销售于一体的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发挥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桥梁作用。培育合作社1097家、家庭农牧场133个,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促进了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联结。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多方引导农民按照企业和合作社的标准和要求,实行标准化种养殖,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质原料车间。
融合“安全关”
发挥集中集群优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
产业集群的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打造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为目标,建成羊业研发中心、反刍动物研究中心,推广胡羊品种,巴美肉羊获评全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羊品种;建成金草原、力农、青青草原等规模养殖场152家,整村推进示范社280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户2.1万户,年养殖肉羊500多万只、出栏300万只,形成年出栏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拥有屠宰厂7家,年屠宰能力290万只,拥有饲料加工厂7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拥有有机肥厂6家,年生产能力20万吨;建成活羊博物馆、羊文化博物馆,构建起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有机肥制造、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年产值25亿元。
同时,强化品牌质量监管,严把农村产业融合“安全关”。加大品牌创建,围绕“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品牌4个、全区著名商标8个,认证绿色、有机产品50个,金草原18款羊肉产品获准“天赋河套”品牌授权;推进品质提升,启动“校企合作”工程,引进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专家70多人,建成博士工作站和科技小院7个,应用新技术40多项,推广贝贝南瓜、西霖蜜瓜等新品种50多个,五原黄柿子、灯笼红香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四控”(即控肥、控药、控水、控膜)行动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回收,残膜回收率达85%,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和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健全监管体系,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和9个乡镇检测站,获得自治区“双认证”资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9%以上,获批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畅通溯源平台,建成农畜产品可追溯信息平台,“农字号”龙头企业全部纳入监管,主要农产品实现可追溯。
融合“新活力”
创新全产业链循环模式大力发展肉鸡产业
以创新全产业链促进循环发展,五原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依托内蒙古润海源实业有限公司子公司五原县润海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2.1亿元,建设玉米种植、粮食仓储、油脂加工、饲料生产、种禽繁育、雏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冷藏销售、熟食加工、有机肥生产和鸡文化产业12个板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肉鸡项目。目前,建设种鸡存栏300万套、孵化1.8亿羽、商品肉鸡存栏3200万羽、年产100万吨饲料、年屠宰加工1.6亿只肉鸡及冷链物流、年产5万吨熟食、年处理60万吨大豆油脂加工、年产40万吨有机肥、30万吨粮食仓储。销售收入可达75亿元,年创利税7.5亿元,带动就业7600人。此项目的实施,将建成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基地,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五原县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城乡就业、物流运输和城镇化建设,推进农企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五原县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推进农业体制创新,激发农村产业融合新活力。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整合涉农项目、社会资本、金融贷款等资金60多亿元投入农业领域,为加快农村产业融合步伐注入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温室大棚、养殖圈舍产权抵押贷款,每年放贷3000万元;拓展农业服务,建成现代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集成“九大服务体系”(集成科技110、种子工程、农畜产品质量监管、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土地流转、电商服务、疫病防控、防灾减灾、商贸流通),通过一站式服务,打通了信息化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发展农企利益联结新模式;整合分散资源,助力发展现代农业。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深入推进三产融合, 助力农村发展,让乡村留得住诗情画意,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