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关注 打造“百年老店”  额尔敦品牌建设致力“中国的好羊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粽叶青又长,兴安米再飘香

第4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5 月 24 日 星期二   04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评赵艳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

作者:

上接1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三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水稻亩产过1000公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解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是他的第三个梦想。这一技术既可以为沙漠地区的贫困人口解决口粮问题,还可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兴安盟是袁隆平第三个梦想的实践地和“袁梦计划”的启航之地。

本书以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院士的第三个梦想——“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实现过程。袁隆平立足兴安大地,坚守一个信念:兴安人的嘱托,就是我们团队的使命。人民的心愿,就是我们团队努力的方向。国家的粮食战略,就是我们团队的奋斗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总面积为9.5438亿公顷,遍及六大洲的30多个国家。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如果能利用起这些土地,将会极大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苏打盐碱地开展“以稻治碱”,选育耐盐碱水稻,研发配套高效栽培新模式及技术体系,可以使盐碱荒滩变沃野良田。

兴安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160万亩盐碱地寸草难生。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20年1月,袁隆平正式启动“袁梦计划”,他信心满满地指出: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水稻种植20万亩,让当地水稻种植户收入实现翻番,改善盐碱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并向全国推广1亿亩,再解决2亿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院士与他团队的科研人员,南繁北育,发展稻作。使中国农业挺起了脊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是一部事关国之大者,民生之本的力作。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耐盐碱水稻研发不仅改变了兴安种植结构,生产出闻名全国的“兴安盟大米”,更为中国的近2亿亩盐碱地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地球上同纬度盐碱地改造提供了范本,为中国粮食保障和世界粮食安全带来希望,成功打造了中国盐碱地治理的“兴安盟样本”。

全书以六个篇章结构全书,运笔纵横捭阖,视野开阔,以宏大的历史背景,艺术地再现兴安盟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步入现代农业的新征程,富有感染力地再现了兴安盟袁隆平工作站试验研究耐盐碱地水稻的艰辛和科研探索精神。书写平凡劳动人民战天斗地、不懈奋斗的故事。书写个人梦、中国梦,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是一部关注中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第一章——《袁隆平的第三个梦想》。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入驻兴安盟,与兴安盟种稻人携手并肩,改造盐碱地,向寸草不生的土地要粮,开展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兴安盟建立四大科研基地,聚焦“优质水稻提质增效”“耐盐碱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耐盐碱经济作物引种改良”“盐碱地高效利用”四大世界级难题攻关,攻坚克难,在北方草原上种出了“海水稻”。兴安盟依托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及北方寒地水稻和区域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具有的“三个先进性”,建立北方苏打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打造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水稻高产丰产栽培技术,从而解决“五个关键技术问题”,使万顷盐碱地变为绿洲,创造了世界奇迹。

2020年,袁隆平院士在三亚发布“袁梦计划”:未来三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水稻种植20万亩,让当地水稻种植户收入实现翻番。袁隆平团队在兴安盟试种的耐盐碱地水稻大米,已上线阿里巴巴平台,袁隆平亲自为兴安盟大米起名“袁蒙大米”,意为“圆梦”。

第二章——《唤醒沉睡的土地》。讲述兴安盟水稻百年农耕史,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多民族融合发展及兴安人民建设家乡的艰辛历程和拼搏精神。在生生不息的洮儿河畔,内蒙古骑兵第一师开垦荒地支援前线的“红色水稻第一田”,与共和国同步成长;几代兴安拓荒人及农业科研工作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在祖国北疆边陲曾经荒芜的土地上,誓死保卫家园,奉献青春热血。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赓续了红色血脉。

第三章——《改革开放的春天》。这片土地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书中以霍林河畔种稻人,回归的稻香等改革开放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讲述中国农村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变革及发生的巨变,历经蜕变的阵痛期,发出的历史的强音。袁隆平农业科研团队的身影,是这片土地前行坚挺的力量。农业、农民不断探寻生存、发展之路,由“求生存”到“求生态”,由传统农耕到现代智慧农业转型发展。科研团队带领现代青年农民追逐梦想,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以坚韧的信念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新时代乡村正展现魅力和机遇。

第四章——《牵手行走的第二故乡》。写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南繁北育,发展稻作的艰辛。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带领兴安盟科研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努力,实现了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从盐碱地到绿洲的历史性转折,白茫茫的盐碱地长出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八九倍,实现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农业转型之路。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仰望,农民水稻专家柳玉山、尹万铉的默默奉献,都在传承着袁隆平院士敢于创造、不畏艰苦又淡泊名利的科研精神,塑造了袁隆平院士的精神肖像,是新时代民族的精神脊梁。

第五章——《走一条大农业发展的路子》。书写科技扶贫,生态扶贫,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深入兴安盟科学开发盐碱地,创出兴安大米品牌,带动“两米两牛”产业发展,拉动兴安盟经济成功脱贫。截至2019年底,6个旗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袁隆平与“兴安盟大米”的脱贫样本,是中国“科技扶贫”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普通种稻户朴成奎、张海峰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民企业家,这是现代农业的喜人场景和科研带来的成果,同时刻画了乡村振兴路上无数科研工作者坚实奋进的身影,和普通民众热切的心声。

第六章——《百年追梦,圆梦小康》。兴安盟历经百年艰苦奋斗、开发建设,兴安人见证了从“北大荒”到“北粮仓”的历史性巨变。在袁隆平团队的鼎力支持和兴安人的开拓进取下,改良盐碱地,种出好大米,兴安人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了“中国饭碗”。为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让兴安盟大米名气和品牌更响亮,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本书记录兴安人民与袁隆平的特殊情缘,最后一个章节以一针一线织出“平安瓶”结尾,讲述兴安人民与袁隆平院士凝结的深厚情谊。兴安人民用深情祭奠袁隆平院士,用传承表达哀思,致以敬意。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这部书具有现实性、思想性与文学性。行文结构具有宏阔的视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温度,接地气,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 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积极书写时代与乡村、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中国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发展巨变。作者从宏观着眼,检视历史,反观现实,以鲜活的故事反映时代恢弘的巨大变迁,在传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对撞之中,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考;从微观入笔,用独特敏锐的视角洞察描摹社会,以强烈的情感与真实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交替,有回溯的目光,也有追溯的脚步。

赓续红色血脉,秉承绿色先行。兴安盟是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诞生地。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渗透红色精神,本书以典型人物为现实依托,将兴安地区历史悠久的红色传统与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熔铸,地域与文化的多元交流,民族融合,构筑民族共有的精神,是时代与地域的表达。

2021年6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在乌兰浩特市揭牌。袁隆平三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继承遗志,带领10名从事数字农业的年轻团队到了兴安盟,启动“袁梦计划”二期发布会。“十四五”期间在兴安盟的盐碱地种植面积3年达到20万亩,帮助当地水稻种植户实现收入翻番。袁隆平生前的“袁梦计划”如期实现。

稻米之路,其实就是和谐之路,融合之路。

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袁隆平带领工作团队在盐碱地成功的种出水稻,具有史实性、现实性,意义重大。袁隆平与“兴安盟大米”的脱贫样本及耐盐碱水稻种植经验将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省区提供经验和范本,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复制运用,为中国走向国际,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书写特定的历史年代,书写新的史诗性作品。现在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农村经历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历史蜕变的阵痛期,处于伟大变革及发生巨变的时代。书中以兴安人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为奋斗号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为改变现状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进一步关注新农村,关注时代的个体与群体的命运变迁,发出的历史的强音。

作者牵系故乡,根植这片民族的沃土,寻乡、还乡,记录乡愁,用情、用心、用力,真实记录这片土地和人们的命运史、心灵史和人性史。兴安盟经历了百年农耕发展史,民族大融合,绿色生态的蓬勃发展,是数代兴安儿女生命、汗水、热情、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作者处于生活的第一现场,内心对土地的坚守,对社会和现实世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对生存境遇进行历史、现实的思考,人性的考量,汲取温暖与力量。

作者随着袁隆平院士专家站的入驻,开始跟踪采访,扎根基层三年多时间,采访逾百人,真实记录专家对兴安盟水稻的科研开发,对人民生产生活进行真实的乡土书写,以亲历者、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和现实发展。再度融入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聆听这方土地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足音,见证了袁隆平专家院士与“兴安盟大米”创造的绿色奇迹,目睹了农牧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充满激情来书写这个奇迹。采访体量大,历史跨度时间长、难度大,作者沉下身去,深入生活,捕捉每一个细节,书写身边的感动。深刻反映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地域视野,记录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精神面貌,向时代报告,向人民报告。

这里有兴安盟人民的不屈与进取,这里有脱贫攻坚的勇士,这里有科技兴农的排头兵。兴安人民以坚实的步伐艰辛探索,向小康家园迈进。本书通过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对耐盐碱地水稻的科研实践,使盐碱荒滩变成绿洲,创造了世界奇迹。构筑了一个生存与发展、人类与生态、世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引发人们求生存寻发展、居安思危的深度思考。

本书积极探寻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他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