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在乌兰察布的田间地头,人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位“女汉子”,四十出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时常戴着一顶布质大檐帽,手里拿着笔记本,顶着烈日察看上万份马铃薯杂交后代材料的田间表现,这就是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推广研究员林团荣。
林团荣2011年2月考入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她是当时单位里的第一位研究生。上班的第一个星期她就去北京“拜师学艺”。
她的老师是76岁的国际知名马铃薯专家宋伯符。正是这位老师的的科学精神让她找到了梦想的灯塔。
7月3日晚8时,授受电话采访的林团荣似乎异常平静,一个师道传承的马铃薯故事通过电磁波娓娓道来。
当时因宋伯符已经进入古稀之年,又患有白内障和前列腺癌,她只能到宋伯符家里学习。
早晨从宾馆到老师家中学习,中午回到宾馆,下午再去学习。宋伯符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职于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后来回到北京工作。当时的农科所马铃薯科研居国际领先地位。
宋伯符将他毕生积累的有关马铃薯知识认真耐心的讲,林团荣仔细用心的记。听不懂的名称和俗语,宋伯符不厌其烦的进行详细解释。对于林团荣,那一刻深感责任重大,一位老专家和他一生的心愿倾囊而出。
学习回来后,林团荣立志要把乌兰察布市农科所马铃薯育种工作重新做大做强。
2013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育种工作由林团荣负责并启动。一开始,并不顺利。杂交不结实、实生籽不出苗、田间评价没方向、没目标、脱毒问题解决不了等等的问题凸显出来,每每遇到困难时,宋伯符就会在她的脑海里闪现出来。就如暗夜里灯塔一样,为她的研究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的摸索,所有困难在林团荣和她团队的努力下一一破解。筛选出适合乌兰察布市栽培种植的亩产3吨以上的马铃薯良种24个。因此她也获得自治区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9时,随着电话的放下,林团荣励志、创新、高素质、严要求的故事暂告段落。但她追逐农业科技梦想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