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城村,山清水秀,古韵浓厚,是明代古城镇虏卫遗址所在地。传承百年、闻名区内外的品牌——黑城麻糖,就诞生在这里。
黑城村,也被称为麻糖村,村里十多户人家世代做糖。
百年来,他们以匠心守护祖辈智慧,代代承一技以一生,遵古法炮制,烦劳不省人工,料贵不添他物,技艺有道,共同铸造了黑城麻糖这个百年不变的非遗品牌。
6月的黑城晌午,街巷静谧,院落幽深,房屋嵌在城墙里,屋外热浪翻滚,屋内凉爽宜人。
这是老黑城人典型的民居。
黑城麻糖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明在的家就在其中。
今年59岁的王明在黝黑朴实,是家族制作黑城麻糖的第四代。
“每年进入11月、霜降以后开始做糖,一直做到过了小年、来年的1月,共3个月的时间。”说起制作麻糖,王明在侃侃而谈,黑城人做糖只用黄米和麦芽两种原料,这样做出的糖才甜、酥、脆,粘嘴不粘牙,原汁原味。
王明在从18岁起,就开始做糖,40多年来年年如此。
王明在说,做糖得从凌晨三四点开始忙碌,泡米、蒸米、搅拌、发酵、熬糖、拉糖到最后做成麻糖,有近10道工序,基本都是人工完成。
“黄米先泡12小时左右,之后入锅蒸2小时,蒸到八九成熟时,倒入另一口锅内,加入麦芽迅速搅拌40分钟,搅拌好后,倒入用泥裹着的发酵瓮,瓮的底边留有漏水阀门,瓮下生火发酵2小时后,打开阀门漏出糖水到另一个瓮里,再把糖水从瓮里倒入铁锅,之后开始熬糖。”做糖的过程,王明在烂熟于心,“防止粘锅,先在大锅内加入少量植物油,小火慢熬5小时至糖水粘稠状时,再搅和一个半小时形成糖糕,盛入容器内至阴冷处冷却一个小时。”
之后的拉糖过程不但是个力气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
经验丰富的做糖师傅们把冷却到一定柔软度的糖糕挂到特制的木桩上,使劲向后拉,拉到一定长度,双臂紧急一揽一甩,折回去,再套在木桩上继续拉。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糖的颜色由暗红色变成金黄色、再变成乳白色为止。
王明在说,这个过程稍有不慎,绵软的糖糕就会垂到地面上,导致这锅糖全部作废,拉糖师傅的技术决定了麻糖的纹理是否细腻匀称,口感是否酥脆。
百年来,黑城人世世代代延续这样的古法做糖,制作出的麻糖百年一味,名声日渐响亮,自然而然叫响了“黑城麻糖”这个品牌。
2009年,29岁的高成名放弃了国有大型军工企业的工作,从包头回到家乡,誓要带领乡亲们发展黑城麻糖,共同致富。201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组织10多户村民成立了黑城麻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商标。2018年,经他奔走申报,黑城麻糖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呼和浩特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列。
在高成名的带领下,黑城村做糖户逐年增加,产能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六七户、年产七八万斤,发展到现在的20家、年产20多万斤,市场范围也由托克托县本地、呼和浩特、包头等周边旗县市扩大到山西、甘肃、宁夏等部分地区。2019年,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糖户现场直播做糖过程,更使得黑城麻糖远销到北京、河北以及辽宁等省市,当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
其实,不管产值如何提高,唯有不忘初心,保持品质才是长远之道。
高成名说,几年来,他考察了湖北孝感、山西以及丰镇、察素齐、清水河、临河等区内外多地麻糖产地,除了湖北孝感麻糖的主要原料以糯米、芝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外,其他地方的麻糖和黑城麻糖用料大同小异,只是有的地方为了节省成本,把麦芽换成了白糖或者甜菜,这样生产出来的麻糖口感甜腻、粘牙,自然比不上用料纯正的黑城麻糖。
王明在说,黑城麻糖的制作技艺是公开的,谁都可以做,但是,要想做出品味纯正的黑城麻糖,比的却是制作时的那份“烦劳不省人工,料贵不添他物”的道心坚守。
“做糖40多年来,我不忘本心,时刻遵循祖辈的用料原则和制作方法,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吃上原汁原味的正宗黑城麻糖。”王明在说。高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