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永光 刘嫱
领略内蒙古壮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探访农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情况,感受新时代内蒙古城市乡村新变化、新生活及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昂扬局面……7月23日,“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主题集中采访活动圆满结束。
在历时6天的采风活动中,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九家中央驻区媒体,北京时间、天目新闻、澎湃新闻等部分省市新媒体、自治区媒体等22家媒体组成大型全媒体集中采访团先后深入内蒙古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进行“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主题集中采访,利用新闻网站、客户端、今日头条、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等全媒体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生动地宣传内蒙古。以笔为画,以音传情,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见闻,以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全面展示内蒙古的特色风情及内外兼修的独特魅力。
7月18日以来,采访团深入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松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以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市等地,感受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在产业、旅游、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致富的新生活新变化。
新华网记者表示,所到之处都是青山绿水,生态非常好。尤其是在锡林郭勒盟大草原,处处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在当地政府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农牧民过上了稳定幸福的新生活。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不仅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家家都有自来水和小汽车,还享受到远程医疗、法律咨询、网络购物等服务,徜徉在新生活的农牧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策马扬鞭。
来自中新社的记者表示,穿过一段九曲回折的山路,一走进赤峰市喀喇沁旗雷家营子村,醉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山坡上绿树成荫,花开遍野,干净整洁的村落里,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只一眼,便入心,使人流连忘返。喀喇沁旗西桥镇雷营子村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到全国旅游重点示范村,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精彩蝶变,实属不易!
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没想到内蒙古农牧区的产业这么丰富发达。之前想到锡林郭勒和赤峰产业,印象里可能就是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再延伸一些文旅产业。这次实地走访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在赤峰市红山区,我们看到了已建成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集信息资源共享、跨行业监管、多部门联动,协同调度和快速处置的能力,也让人没想到。克什克腾旗的达里湖和翁牛特旗的玉龙沙湖,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而是加入了很多新的业态,集文化体验、赛事集结、休闲娱乐、疗养度假、生态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文化旅游区,这也让记者没想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记者看到了像乌音嘎、伊柠等一样的年轻人,活跃在乡间地头,他们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这一点也没想到。太多的没想到,都是内蒙古的“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记者相信内蒙古的明天会更好。
让北京时间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敖汉小米。“当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米博物馆里,深厚的农耕文化展现在我们眼前,随着不断深入,了解到的不仅是小米的起源到品牌的打造再到产业化的发展,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畏。”
河北省长城新媒体集团农新闻的记者表示,来到达里湖湖畔,感到心旷神怡、沁人心脾,俯瞰全湖,一碧万顷,你远远就可以看到这里有鸟儿在空中飞翔,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希望通过我们这次媒体集中探访发声,让更多的游客熟知草原明珠——达里诺尔湖,来到这里享受一份宁静。
浙江天目新闻记者是第一次来内蒙古。这位记者说了三个没想到,自己有三个完全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草原牧区发展得红红火火,不仅带动农牧民增收,还让他们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二是没有想到,牧区的牧民把智慧畜牧应用得淋漓尽致,“智慧牧场”让牧民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放牧变得简单高效。三是没有想到,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不仅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也让草原绿起来、产业活起来、农牧民富起来,为地区特色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湖北极目新闻记者表示,内蒙古的草原有独特的美感,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有着明显不同,这里的风景更加豪迈壮美。内蒙古草原辽阔,生态较为脆弱,能够将草原生态保护得这么好不容易,这得益于“减羊增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的实施。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传统文化,让人印象深刻。
此次集中采访活动,让媒体记者们感受了内蒙古的壮丽秀美和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他们用镜头、用文字、用心去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真实记录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的“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走进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