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地上,不仅有碧翠草原、牛羊满山,呼伦贝尔农垦黄绿交织的阡陌农田也为这片沃土勾勒出一幅入胜美景。
近年来,作为“北疆粮仓”的排头兵、国家队,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始终坚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深入实施“稳口粮、扩油料”的中央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行农机应用科技化,建设现代农服综合体,发展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形成了粮油共进的质效格局,为推动北疆粮食产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田管“空地”一体化
北斗导航来帮忙
随着智慧农业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在呼伦贝尔农垦600万亩耕地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飞越于农田上空,一辆辆自走式喷药机穿梭于农田大地,为促进粮油作物丰产丰收喷洒“甘霖药露”。“空地”结合的作业模式,让职工在田间管理时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陡缓起伏的地形地势更加得心应手。
更高的效率、更轻松的种田模式让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第七连(队)农业技术骨干汪建伟很得意,“以前,一旦雨下得多,地势偏低的地块就会泥泞不堪,喷药机入田作业很容易淤车,给防病追肥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现在有了无人机,真是解决了大难题。”据了解,无人机航化作业每小时可达200亩以上,喷洒均匀、雾化好、效率高,正逐渐成为这里田间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利剑”。
中国农业要靠中国“重器”。先进的北斗卫星技术让“预报晴天却下雨,导航误差损农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为了更好地维护农业生产稳定,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深入实施大国“粮”策,加大导航系统田间推广应用,以风云卫星发布的气象观测预警作为指导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决策依据,以更加精准的指导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降低传统农业的田间损失和人力成本,促进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
现代农服综合体
指导农户“慧”种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农机农艺水平地区领先,大装备、大规模、大产业、大实力是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领头雁”。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进行合作,凭借中科院科技信息化体系支撑,投资3.2亿元打造国内一流农业综合服务体,启动建设中科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测试基地项目。在为当地农户各项农事活动提供农艺指导和农机助力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农机资源、发挥机械优势、延伸产业链条,用科技释放生产力。
“以前,每年春播或者秋收工作结束后,农机都在库里闲着,白白浪费了这些大型农机的装备实力,现代农服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将各连(队)的机械整合在一起,在宏观上更好调度指挥农机作业,也能帮助周边农户进行代耕、代种、代收,为大家减轻生产压力。”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公司生产部部长张树勇对农业综合服务体充满信心。
据了解,该项目被列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1号文件中全国20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首个第三代智能农机高寒地区测试基地,涵盖农机管理、供需信息发布、农资管理、仓储物流管理和智能农机装备高寒检测等内容,承担着农机监测和大数据应用测试基地、农牧培训实训基地、农机维修养护中心、农牧机械文化博物馆、现代农服中心等五大功能。现代农服综合体建成后,将填补国内智能农机检测空白,解决呼伦贝尔、自治区乃至全国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发展中的基础性、前沿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的跨界融合,为全国农机产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使传统农业产业向智慧化、高效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是北疆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科技革命。
“慧”种田要种好粮
种出粮油有点“甜”
好技术种出好粮来。为实现现有土地资源优化赋能,积极探索中国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动测土配方、叶面微量施肥、病虫害预警监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倒茬轮作、深松整地、减肥减药等技术的大田应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所属各基层单位承担并实施了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科院等各大科研、院校作物试验。其中,牙克石农牧场公司就成功攻克了北疆甜菜旱作高产难题,龙麦系列强筋小麦农艺水平全国领先,切实为企业和地方农民的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提升了农垦集团和地方农业的整体水平。该公司还推广种植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齐全平衡程度高的“双高”褐麦和低芥酸、低硫苷的非转基因“双低”油菜等优质高产粮油作物,让品质更好的粮食进入市场、“走”上餐桌,让老百姓吃上优质可口的面、油,品尝中国粮的“甜味”。
新农艺、新农机、新农服,正在成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支点。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农垦人用智慧科技为这盘“粮油大餐”添上了一勺“科技糖”,为推动中国农业在与国际农业“赛跑”中的超越而笃行不怠。
王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