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玉米“上楼”  既减损又增收 照亮乡村振兴“阳光路” 包头市九原区: 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扎鲁特旗:绿色春耕备耕新景观 准格尔项目开工热火朝天 我区“半拉子”工程持续盘活

第2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04 日 星期二   02

玉米“上楼” 既减损又增收

作者:

“玉米‘上楼’,卖粮不愁。”在兴安盟,农民们口中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科学储粮后颗粒归仓的喜悦。

粮食从“趴”下去到“站”起来,为何有着显著差异?

阳春三月,走进一个个村屯,农民院子里成堆的玉米,远远望去一片金黄,储粮卖粮已近尾声,村民们好粮卖上好价格的答案,就在这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画面中。

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农户谢永胜家,记者看到院子里有68座用铁丝网搭建的“楼房”,一排排“玉米楼”如一面高墙,里面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

“这种方式储存的粮食,不仅水分低、还避免了霉变现象发生,和‘地趴粮’比,每斤能多卖几分钱。”谢永胜说。这种“玉米楼”具有不易老化、通风降温、防止虫害等特点,利用它可以使储粮年损失率由过去8%左右降低至2%左右。

兴安盟玉米种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产量约120亿斤,是全区粮食产量前三名的“粮仓”。过去,兴安盟很多村民没有科学储粮习惯,直接将玉米放在地面上,俗称“地趴粮”,简陋的储粮条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变等原因而损耗。

为贯彻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粮食节约行动的重大部署,兴安盟深入开展节粮减损行动,通过推进庭院立体储粮、建设集中储粮点、探索“粮食代存”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籽粒直收等举措,2022年,全盟实现科学储粮360万吨,占当年玉米产量的60%,为国家减少粮食损失损耗约18万吨,相当于亩均减损50斤、增收55元左右,共计为农户增加收入约4亿元。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党群服务中心后院,两个巨大的烘干机正在出粮,机器的轰鸣声和铲车的运粮声相互交织。

“全村共计集中储粮约2万吨,一天下来,就能烘干40吨的粮食。”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介绍说,红心村和附近几个村先期铺建了水泥地面,投入了烘干设备,以合作社代储形式向老百姓收购玉米,采取集体统筹、统一保管的方式科学存储玉米,不仅减少了约3%的粮食损耗,还帮助老百姓解决了玉米的销路问题。

近年来,兴安盟鼓励大型种植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经营服务,在所托管的土地中种植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在田间收获作业时一次性完成摘穗、扒皮、脱粒、清选、秸秆粉碎等工作。

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马架子嘎查种植户崔明会看着自家玉米没受一点损失,开心地说:“我家的粮食存放在中阳公司已经两个多月了,不仅帮我们储存,还能帮我们卖粮,为这样的公司点赞。”

内蒙古中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农牧户提供专业化的“代储存”“代清理”“代烘干”“代收购”等服务,提升粮食保管水平,帮助农牧民减损增收。2022年,该公司还种植了15万亩适合籽粒直收的品种,粮食籽粒收后直接烘干入库,进入正常保管,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损失损耗。

目前,兴安盟已经形成了“盟级主导、县级主抓、乡级主责、村级主推、农户主体”的工作机制,正在全域推动、专班推进,预计到2025年底,兴安盟将基本消除“地趴粮”和其他不科学储粮方式,使农户储粮环节损失损耗降到5%左右,每年为农户增加收入近7亿元。

武跟兄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