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阴山静静地横卧在内蒙古高原,它不但是一条自然分界线,而且历史上,也是农耕与游牧区域的分界线。
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阴山山脉的中段上打通了一条蜿蜒曲折之路。此路全长45公里,古书中称此路为“白道”,民国时期称“归武大道”,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呼武公路。如今随着呼武公路双向车道的通车,这条走了千年的白道只需40分钟就能走完。
阴山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思为“70个黑山头”,是中国北部东西向山脉,西起阿拉善高原,东止于多伦以西的滦河上游谷地,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50到100公里。
“白道”,顾名思义,就是白色之路,因该道地上之土为白灰色而取其名。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之青山,唯道路独白。
据史志载: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在494年8月车驾北巡,来到阴山腹地的武川镇,亲自接见敕勒部。
当时随行人员有位地理学家,他就是郦道元。后来他在《水经注》中记载本次旅行的路线,大意为——途径芒于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道岭(白道上最险要的蜈蚣坝一带),来到武川,此道为“白道”。
白道作为阴山山脉南北的主要通道,南系平川,北连朔漠,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虽然阴山中还有几条南北孔道,但“皆小而失次者多”,所以许多大的战事都在白道这里展开。
清朝中后期,白道上牛来驼往,川流不息,繁荣之极。当时,旅蒙商大盛魁、元盛德、天意德等商号都曾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等地开设分号。
一年之中,几乎天天都有旅蒙商的驼队出入白道。据说,仅是鼎盛时期的大盛魁就有5万峰骆驼。在1921年京绥铁路通车以前,在归化城四大驼社登记出售的骆驼共有8万多头,而这些骆驼多为从白道上往返商用的病驼或疲惫之驼。
民国时期修整白道时,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曾手书“化险为夷”四字,摩崖刻石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的翻修道路中,白道被不断取直,如今被呼武公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