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位于察右前旗平地泉镇的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的马铃薯试验田,小苗长势喜人,绿叶茂盛,生机勃勃。身穿白大褂的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志成一早便来到大田里,穿梭在马铃薯秧苗之间,记录着马铃薯田间长势情况,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张志成表示,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但马铃薯品种多为国外或省外引进,自主选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低,国外品种对气候环境和种植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选育本土马铃薯新品种迫在眉睫。
选育一颗品种优良的马铃薯背后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艰辛?在张志成看来,马铃薯育种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来自于基础材料实生种子的获取。如果得不到实生种子,后续研究将无从谈起。
为了获得优良的实生种子,必须做好马铃薯杂交工作,每年夏天,张志成一头扎进闷热的大棚和烈日炎炎的大田里,勤勤恳恳地给马铃薯去雄授粉。目前,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共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570余份,每年共收获实生种子30余万份,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有了种子,要培育出性状优良、稳定的品种,还得经历一段漫长的培育过程。
“首先要进行实生种子的播种,待种子发芽后要加强温度、水分和养分的管理,实生苗长到5~8cm时就可以进行移栽,将每株苗小心移栽到网盆中,这些实生苗结的马铃薯,就是实生薯,每株苗都会结3到5颗。”走进马铃薯选种圃,张志成随手指着一盆马铃薯苗,他告诉记者,9月底这些实生薯就会成熟。“我们每株会挑最好的一颗留种,将每个组合结的小薯统一放在一个网袋中,存到恒温库,等到第二年五月份再种下去。如此重复,直到选育出‘万里挑一’ ‘实力过硬’的优良种薯。”
“这是丰产、抗病品种的‘蒙乌薯1号’;那是高淀粉品种‘蒙乌薯6号’,这些都是我们自主选育的‘蒙乌薯’系列新品种。”在培育的众多马铃薯品种中,随便选一颗,张志成都能一眼辨出其品种,如数家珍。
据介绍,“蒙乌薯”系列新品种,从2013年开始杂交选育,经过近10年的科研攻关,部分新品种已进入田间中试阶段。该系列新品种是适宜内蒙古种植的抗旱、抗病、高淀粉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目前“蒙乌薯1号”和“蒙乌薯6号”两个品种,今年进入大田推广阶段。
临近采访结束,记者问起张志成的研究目标,他坚定地说:“为乌兰察布市自主选育出更多马铃薯新品种,促进全市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努力的目标。”
(张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