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子旺
连日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双墙秧歌欢快地扭了起来,喧天的锣鼓、翩翩起舞的彩扇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扭出了北疆美好新生活。
双墙秧歌是托克托县地区土生土长并以其诞生地命名的民间舞蹈节目。在明末清初,坐落于黄河中上游分界处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有商船近200余只,出境土产原料,入境日用百货,商业大街4条,商铺近百家,大商号多来自晋、冀、陕。
商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火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娱的发展,河口镇东的双墙村就是如此。
当时商号聘请和雇佣当地人不断演出,并推陈出新,独立承担了每年社日、庙会的节目演出。历经400余年,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墙秧歌,2007年双墙秧歌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呼和浩特民俗》记载,双墙秧歌是双墙村土生土长、土香土色的艺术奇葩,把秧歌与其他社火种类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文武秧歌结合的双墙社火套式。表演者踩着鼓钹节奏、扭着秧歌走街串巷,每经商家店前则贺喜、祝福,表演一番“迎喜神”。每到街头路口或开阔地带,百余个角色先排着队、舞着道具、随着节奏“打场子”,而后在滑稽而善于即兴演唱的串场者调度下,一起表演大型秧歌。
双墙秧歌分为以说唱为主的文秧歌和以打斗为主的武秧歌,其形式和规模都比较宏大,表演者有 100 余人,表演剧目计约 30 余个。
文秧歌的表演技艺突出一个“扭”字。经历代艺人精心磨练,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舞蹈艺术风格“三腰两圪截”。武秧歌是把传统戏剧中的武打场面,应用于社火演出的武术表演性质的“对打”节目。这些节目又不同于纯武术表演。每一个节目都由表演者依戏剧中的脸谱、服饰扮演剧中人,通过武打表现剧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剧中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因此,双墙秧歌被艺人们称之为“文武带打”。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