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自然界美好的声音让人沉醉。然而,有人却总被“杂音”干扰——耳鸣。耳鸣不痛不痒,也并非绝症,却叫人心烦意乱,辗转难眠。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人工听觉植入中心主任李蕴告诉记者,耳鸣人群庞大,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的20%—30%,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在听力专科门诊,主诉有耳鸣症状的患者竟高达40%以上。
耳鸣是症状 “事出必有因”
吴女士30岁,生完孩子后在家当全职妈妈,由于作息不规律,孩子入睡后她总是熬夜玩手机,也会因为生活琐事而情绪激动,到了夜里经常失眠。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出现了耳鸣症状,像是一群蜜蜂一直围着脑袋转,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经常会因为这些因素使自己的精神处在崩溃边缘,最终吴女士来到了上海九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经过查体和了解吴女士的生活规律后,李蕴告诉她,一般对耳鸣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的定义为急性耳鸣,耳鸣持续时间在3—6个月之间称之为亚急性,6个月以上的归于慢性耳鸣范畴。
“耳鸣是患者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感觉。耳鸣可以是任何声音,单一响声或者多种声响并存,比如嗡嗡声、嘶嘶声等。但是,耳鸣只是一种症状,就像发烧一样,找到引起耳鸣的根源才能制定治疗方案。”
李蕴说,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病情的严重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能明确病因尤其是伴有听力损伤的急性患者,通过病因治疗,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干预。在急性期,通过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血管扩张剂、溶纤维蛋白原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可以修复内耳的轻微病变,使耳鸣消失,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而在慢性期,药物治疗已经难以完全修复内耳神经病变,疗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耳鸣治疗恐怕是“世界难题”
吴女士这样的案例,临床上很常见,因为长期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失眠劳累导致耳鸣;还有不少年轻人,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耳机,或者长期暴露在噪声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耳鸣出现。除了听到鸣响外,耳鸣往往还伴随着睡眠障碍、心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耳鸣患者有较高的心理或精神障碍发生率,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常见。
李蕴也坦言,耳鸣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听觉神经系统和非听觉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等均与耳鸣有关。还有不少慢性主观性耳鸣患者常规听力学检测并没有听力障碍,也找不到发病原因,治疗起来就更难了。
虽然慢性耳鸣治疗效果可能不佳,但也并非完全无方法治疗。比如,临床常用的声音治疗是将定制的声音融合在音乐声或自然界的声音中,让患者定时定量聆听,使患者中枢神经对耳鸣的识别相对减弱,从而达到患者对耳鸣的适应状态;行为认知疗法则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起到“缩小”耳鸣导致的不良效果,逐渐适应耳鸣。
李蕴遇到过一位60多岁的老伯,耳聋了2年多,尽管不算严重,但是伴随很严重的耳鸣。他看了很多医生,用了各种方法,耳鸣依然如影随形。多方打听后,老伯找到李蕴,他得知可以通过人工耳蜗的方式治疗耳鸣,便要求植入人工耳蜗。李蕴表示,像这类耳聋伴随耳鸣的患者,的确可以用人工耳蜗来治疗,术后老伯果然不再耳鸣。但并非所有耳鸣人群都适用。
耳鸣和耳聋“并不直接相关”
“很多人都有过耳鸣的经历,多数时候它都是一过性的,但是如果出现耳鸣加重并伴有听力下降的症状,就要警惕了,应及时到医院去就诊。”
李蕴解释,耳鸣之下可能会隐藏多种疾病,它好比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警示灯,比如中耳炎、突发性耳聋、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此外,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也都可以是引起耳鸣的原因。
当下社会压力大,耳鸣患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最近,李蕴接诊了一位外企白领周小姐,耳朵突然听不见了,并伴有持续性耳鸣。原来,周小姐最近在公司负责办会,每天熬夜加班,到了后半夜又难以入睡,工作压力大,又感染了流感,最终导致伴有耳鸣症状的突发性耳聋。
不过,也有些人耳鸣背后并无复杂原因,但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这些人耳鸣时间长了会造成耳聋吗?李蕴表示,虽然大多数耳聋都会伴随耳鸣,但耳鸣和耳聋并不直接相关。只要排除听神经瘤、鼻咽癌等疾病,耳鸣并无大碍。“临床上也有耳鸣几十年的病人,并不一定会听力受损。”李蕴说,如果没有查出什么疾病,却持续耳鸣,不如接纳耳鸣,与它和平共处吧。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