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在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等内蒙古西部地区,每年清明节前夕有蒸“寒燕儿”的习俗,人们用白面捏成一个个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的小鸟、鱼虫或者十二生肖样,鸟儿以燕子为主,所有叫“寒燕儿”。
捏寒燕儿用的是比较硬的发面,便于成型,蒸熟也较少变形,栩栩如生。蒸熟的“寒燕儿”再用颜色染画嘴、眼、羽、尾,形成层次鲜明的色泽对比。
“寒燕儿”又叫介子推,据《中国古代美术经典式民间吉祥艺术卷》记载,“寒燕儿”是清明前后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的食品,它起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背母隐匿于绵山,因有一说是“且抱柳,焚烧致死”。故后人在介子推死的日子,禁止举烧烟火,吃寒食(寒、冷的食物)纪念介子推,所以清明节前天又叫寒食节。
随着时间的变迁,寒燕儿,又增添了新的寓意。寒食节,捏寒燕儿,寓意寒冷的日子要走了,燕子飞回来了,柳树枝头出新芽了,一切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后来,禁烟火的风俗渐渐没有了,而面塑食品制作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被保留了下来。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