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谷雨过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不少人会在山野间采摘一些地皮菜调节口味。
地皮菜学名叫“普通念珠藻”,别名地瓜皮、地木耳等。每年3至5月份雨后才能采集到。
春夏之交,阴雨连绵,是地皮菜生长的旺季。在陕南、晋北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河滩沙石地或荒坡野岭中,一场雨后,一簇簇、一朵朵黑里透绿的新鲜地皮菜,有的从草根里长出来,有的软软铺在地上,就如用水浸泡过的木耳,水灵灵,嫩生生,肥润脆滑,有铜钱大小。抓紧时机,及时拾捡,一会儿就是一篮子。然而太阳出来一晒,地上茶绿肥润的地皮菜,便会干缩得很小,人们就不便采捡了。捡回的新鲜地皮菜,要及时用清水将里面的泥沙、碎草、杂物清洗干净,晾干,便可保存起来,像木耳那样随吃随泡。
地皮菜是北方地区天然生成的藻类植物,仅靠人工采集,是发菜的伴生物,由发菜中的宽菜生长而成,与发菜并称为“姊妹菜”。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2%,并富含钙、铁、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低脂、低糖,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属“美味八珍”之一。
在食用菌王国,地皮菜虽没有黑木耳、银耳那样名贵,然而古往今来,它是人们特别是乡间人喜爱的美食,堪称席上奇馔。它味鲜,有特殊的香味,不仅是我国菜肴中的特产原料之一,而且自古入药。地皮菜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清热收敛、益气明目等多种功效。《名医别录》记述,它可以“明目益气,令人有子”。《本草纲目》称地皮菜“明目益气,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日华子本草》云,地皮菜“久食益气,至老不改”。
清代王磐编纂的《野菜谱》中,收录了滑浩一首歌词《地踏菜》。其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
这首歌谣记述了地皮菜生长、充饥救荒的情景。可见,地皮菜自古以来,就是饥年重要度荒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劳苦大众,是大自然恩赐之宝。地皮菜,一个朴素寻常且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宛如乡间素面朝天粗布衣衫的清秀姑娘,散发着淡淡的乡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