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巴彦淖尔的夏天无疑是从一碗酿皮开始的。对于巴彦淖尔人而言,酿皮在特色小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一碗酿皮加一份肉焙子,那真的是彻底满足味蕾的渴望。
在河套地区,酿皮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又把它称为“面筋”。刚开始,他们用白面吊酿皮,先后掺过食用矾、硼灰等,但吊出的酿皮缺乏筋气,口感也一般。后来,经过反复摸索、不断改进,他们才吊出了有别于陕甘地区、独具河套风味的酿皮。
行走在巴彦淖尔,你会看到在大街小巷的饮食门店上写有“酿皮”的招牌。进入“酿皮”店,迎面就能看到的酿皮放在蒸笼里。桌子上依次还摆放着一排蓝花大碗,里面盛放着油泼辣子、大蒜水、香醋、白盐等调味品。这些调料一般都放在店门口,好像是在诱惑路过的顾客。
这样的“酿皮”门店,一般有店老板和店小二,或者是夫妻二人,或者是父子二人,都可以开张经营。店老板负责盛食物、放调料、收银子、迎送客人,店小二则端盘子、擦桌子、收拾碗筷。如此而已,循环往复。
巴彦淖尔的女性对酿皮是非常青睐的。走在大街上,常常看见女人手中提着一袋酿皮、再买份肉焙子,亦可当一餐饭食。
酿皮,虽为一种简单实惠的民间小吃,但制作工艺复杂,操作技术性强。要先将优质麦粉适量搅拌揉和成面团,然后放入清水中搓洗,直至面团成为网状面筋时取出,让面水沉淀成糊状。再把面糊用勺子适量倒入浮在开水锅里的大薄铁盘中,摊匀稍薄为宜,盖盖蒸煮数分钟即熟,如此重复,舀完为止。最后将面筋压平摊开,用稍长时间蒸煮至熟。两者同晾,待稍凉即剥离铁盘,将酿皮切成稍宽长条,面筋切成寸把长方块。
卖时把酿皮盛在蓝花碗里,上面盖上几块面筋,拌上紫红的油泼辣子、白的蒜泥,再加上盐、醋,呈在眼前,使人顿生馋涎,一股清冽的香气,瞬间溢满整个屋子。特别是盛夏酷暑,一碗酿皮下肚,筋柔爽口,全身清凉,暑气顿消,吃了还想吃,甚至是吃完后,走在街上,唇齿都香飘四溢。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酿皮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不管是街头,还是巷尾,酿皮店都一律悬挂着巴彦淖尔酿皮的招牌。虽味道差异和口感有所区别。但都会令人感到胃的滋润和心的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