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外地看病,要自己先垫付医药费,等回家再去医保窗口报销。现在提前做好异地就医备案,看完病就直接结算。”8月12日,巴彦淖尔退休职工王树感慨地说。
前段时间,王树在天津女儿家因病就诊,亲身体验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高效便捷。“住院花费了近5万元,用医保卡在出院窗口直接结算,个人只支付了1.5万多元,真是太方便了。”
近年来,全区医保部门大力推动异地就医便捷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流程、提升服务,特别是全流程疏通跨省异地就医的难堵点,确保国家异地就医各项政策落实落细,有效解决了参保群众跨省异地就医“垫资”和“跑腿”问题。上半年,全区跨省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461.0万人次,结算医疗总费用82.4亿元,减少患者垫付资金50.4亿元。
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浩蒙介绍,近年来,我区在优化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上实招频出,持续推动异地就医服务提质增效。全区统一实施线上自助备案服务,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变更时限缩短为3个月,跨省临时外出人员备案有效期则延长到6个月,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可在备案就医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医保待遇,允许住院期间补办备案手续,无第三方责任的外伤参保人员也可以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这些措施极大方便了跨省异地安置、长期异地居住、外出探亲旅游等各类跨区域流动的参保人。
家住赤峰的刘洪,她的父母长期在海南养老,但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需常年服用慢病药品,她帮父母办理了长期异地就医备案。“老人门诊看病、买药后,刷卡就可以直接结算,解决了两地之间来回跑的问题。”刘洪说。
我区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拓宽备案渠道,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内蒙古医保APP、蒙速办、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经办窗口、医保基层服务站点等多种线上线下渠道,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自治区异地就医结算中心主任胡海娟介绍,全区各级医保经办机构通过推行跨省异地就医自助备案服务,持续优化经办流程,最大限度为参保群众异地就医提供便捷。今年上半年,我区参保人员备案到区外就医共计54.9万人次,外省参保人员备案到内蒙古为14.9万人次,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总人次已累计超过334.87万。
我区持续推动医保公共服务下沉,打通异地就医经办“最后一公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群众中的普及度明显提升。
这几天,在自治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退休职工陈利正接受治疗。从2022年患肿瘤后,日常在常住地呼和浩特接受化疗,但每半年需要到北京复查一次。
“异地就医政策好,不管我在区内还是区外门诊化疗,医保报销都很方便。每次化疗总费用大约7000元,通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出院时自己只付了不到1500元,其他费用都走了医保报销。”陈利说。
近年来,我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住院到普通门诊,再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从试点推进到统筹区全覆盖,从异地就医患者相对集中的三级医疗机构到“县域可及”,再到异地两定机构“应开尽开”,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
同时,我区积极为其他地区来内蒙古工作、学习、旅游等人群提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实现与全国31个省区市(含兵团)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互联互通,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区开通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1185家、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3081家,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1023家。
随着我区异地就医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参保患者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大大减轻了资金垫付压力,并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保服务。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推动异地就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强化政策宣传,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参保群众异地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