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日均治沙6万亩,内蒙古的底气为啥这么足? 呼和浩特:保障煤炭运输畅通 自治区为企业上门送服务 “十四五”以来全区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34.8% 智慧监测  保护草原  有数量更要有质量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2 月 18 日 星期二   01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起向“绿”系列报道(76)

智慧监测 保护草原

作者:

本报记者 迪威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慧监测正成为守护草原生态的有力武器。

为提升草原生物多样性调查效率,推动无人机草地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2024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草地生物多样性无伤害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 项目在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地实施,该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承担,已在海流特管理监测站成功建立无人机机场,并完成应用示范。

项目借助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及后台应用,提前规划飞行任务与路线,实现自动飞行监测与数据获取。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对自然保护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开展了持续监测调查,精准识别出海流特典型草原区以羊草为优势种,以及山韭、麻花头、长柱沙参、菊叶委陵菜、冷蒿、红柴胡等代表植物。经专家复核,无人机监测调查识别结果与人工调查数据高度一致,证实了其在物种识别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草原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力。

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传统人工监测周期长、难度大,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监测效率,减少人为干扰。此次实践表明,无人机技术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前景广阔,能为保护区提供精准数据,助力生态监测管理与决策。

未来,锡林郭勒盟保护区管理局将深化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优化站点布设,完善物种识别模型,采集全物候期植物数据,推动数据采集标准化,建立更完善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