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向林草产业要产值体现的是经济转型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思路。这一路径既蕴含机遇,也面临挑战,需在科学规划中寻求平衡。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林草产业总产值再创新高,突破1000亿元,林草资源“钱库”“粮库”功能持续增强,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油料、森林药材、林产饮料等各类经济林产量达134万吨,各类饲草产量达7800万吨,草种供给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全区林草产业呈现“一产稳中有进、二产转型加快、三产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内蒙古拥有13.2亿亩草原和3.8亿亩森林,林草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沙柳、柠条等特色灌木资源为生物质能源、饲料加工提供原料基础,而草原景观与民族文化结合已形成示范效应。林草产业正从传统畜牧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林草资源是天然财富,是促进乡村振兴,厚实绿色家底的关键,“含绿量”提升了,“含金量”自然就会更足。
赤峰市、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林草产业总产值均超100亿元。通辽市、赤峰市等地积极培育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赤峰市林草产业产值实现155亿元,居内蒙古第一。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地创新发展“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立体模式,让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大量实践生动说明,绿色是生态的本色,更是发展的底色,只要把底色铺好就能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内蒙古林草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科技植入率不高。林草产业的产值绝非简单资源变现,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将生态资产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
相信未来,内蒙古在林草力量和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必是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更加美好的画卷。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