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赢”在创新 匠心品质锻造“百年骑士” 因水而生 河套灌区千年之旅 防沙治沙  绿富双赢 临河区:强化考核促节水 突破治沙瓶颈的“阿拉善模式”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二   01

因水而生 河套灌区千年之旅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巴彦淖尔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千里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奔腾而过,阴山山脉默默地依偎在北面。就在黄河与阴山之间有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粮仓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不仅湖泊众多、草肥水美、庄稼遍地、牛羊成群,而且水利灌区网络丰富,它们共同绘出一幅千年粮仓的大美之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河套的水利灌区文化也是如此。

说河套灌区,有一个人必被提及,他就是王同春。

《绥远通志稿》有段文字记载说:“河套水利,至清朝同、光之际,后人所盛称开辟套地、谙悉水脉之王同春者,始至其地。而其先,已有川人郭敏修者凿渠放地于斯土,又有甄玉、侯应魁及郑、田、杨姓地商步伍于后。至光绪中年,遂有缠金、刚目、中和、永和、老郭、长胜、五大股等八大干渠之成功,而以王同春所开渠为首,其尽力独多也。”

王同春12岁随父背井离乡,来到宁夏,宁夏是个水利发达的地方。王同春少年的时期主要就是模仿宁夏的水利工程作“拦河河”游戏。将水利的“堵”“疏”“引”等要理早已悟透在心里。长大后他来到河套地区,带领当地乡亲开出河套千里灌区。

当时,每开挖一条渠道,王同春都要率众现场指导。尤其对于建筑渠口、桥梁、涵闸等三项技术性强的重要修筑更是要求严格,他常对干活的工匠说:“若渠口建筑不固,被黄河水冲毁,水就引不入渠;若闸箱修建不好,则无法调节水量;而桥梁建筑缺乏,就会阻碍交通。”

河套现共有十道大干渠,总长1000余里,共可灌田5万顷,与四川成都平原相等。经王同春自办和指导别人开成渠道竟有9条之多,巴彦淖尔五原县的隆兴昌集镇就由王同春努力建设而成。当时河套粮食丰盛,每年被销于蒙古地区的达50万担。

1959年6月,新中国刚成立后的最困难时期,两万多名水利建设大军和数万名灌区民众在巴彦淖尔的磴口县黄河干流上修筑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1961年5月截流成功,河水从这里缓缓流进两岸的良田,一条总长180公里的总干渠使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87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因此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也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闸”。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